中式飲食逐漸美國化 在美華人吃出不健康
【阿波羅新聞網2006-10-15訊】
前不久,2006年亞太裔健康論壇會議在美國加州聖荷西市召開。會議公布的一份數據表明,美國的亞太人中,華人的健康狀況不容樂觀。比如,在美國患糖尿病的華人比率高出生活在中國國內的居民5倍以上,患癌症等病的發病率也有上升的趨勢。美國是很多人嚮往的國度,為什麼一些病的患病率反而比國內要高很多呢?記者就健康與飲食的相關問題對在美華人進行了抽樣調查採訪。
很多疾病都與「吃」有關
亞太裔健康論壇會議公布,1995年至1999年統計的數據表明,作為華人中很重要的一部分――華裔,在癌症的前五大類中,華裔女性以乳腺癌居首,占所有亞太裔患者的28.2%;其後依次是腸癌、肺癌、血癌、卵巢癌。華裔男性方面,前列腺癌最多,比率高達19.3%;後面依次是肺癌、腸癌、肝癌、胃癌。而2000年以後,上述癌症的患病比例繼續上升。
在乙型肝炎病例中,亞太裔患病率最高。統計表明,美國每年平均有130萬至150萬人患有乙型肝炎,每年有5000-6000人死於與此病相關的絕症,其中亞太裔族群佔50%以上。統計顯示,越裔男子患肝癌的比率是白人的13倍,其次是韓裔,為8倍,第三是華裔,超過6倍。據記者了解,美國很多醫學專家認為,華人患病率高的幾種癌症,很多都與「吃」有直接關係,科學飲食的重要性已迫在眉睫。另外生活習慣的改變也是一個致病因素。
據美國《僑報》報道,在整個華人圈裡,患糖尿病的華人比率高出生活在中國大陸居民的5至7倍。主要原因是飲食習慣的改變,尤其是不少年輕華人完全拋棄傳統的東方飲食方式,喜愛上美國式的快餐,再加上缺乏鍛煉,造成糖尿病患病率很高。
中式飲食逐漸「美國化」
大多數在美華人,無論是第一代來打拚創業者或留學生,還是第二、第三代的年輕華人,都表示相比美國食物,中餐更加符合自己的口味,但華人的中餐都變得不那麼「中國」。耶魯大學心理系的中國留學生何小離告訴記者,「來美國才2年,我胖了超過10斤!」問到原因,何小離認為飲食結構是關鍵所在,「比如說去超市買食物,咱們在國內沒有養成看卡路里或者糖分表的習慣,可美國大部分的食物做得都很甜……」
唐先生在美國開餐館已經15年,說起美國的中餐還是止不住搖頭。他向記者表示,為了迎合本地人的口味,他的餐館裡不得不以高熱量高糖分的食物為主。油炸食品,比如炸餛飩,炸春卷,和各種甜酸口味的肉類最受美國人歡迎。如此以來,即便是中國人來店裡吃飯,也只能和美國人一樣吃這些高熱高糖的食品。「你看,這道甜酸雞,已經夠甜的了吧,客人還要我們單上一份甜酸醬……」
很多新來美國的華人對美國的中餐館也並沒有太大興趣,究其原因,他們認為那些中餐不是給中國人吃的,而是給美國人吃的。「太油膩,太甜」是在美華人對美國中餐的普遍評價。
美式習慣有時害人不淺
小林來自福建,自小就隨父母移民美國,現在在俄克拉何馬大學就讀大一。她夾雜著英文向記者敘述自己的基本飲食情況:「早餐基本上是沒有時間吃,有空的話會吃些cereal(麥片), 中午在學校基本就去吃junk food(垃圾食品)。」 小林說晚餐她通常會自己做中餐吃,但炒菜時也已經習慣加一點butter(黃油),因為她覺得這樣才比較香。至於為什麼要吃快餐,她說那是讀中學時就養成的「美式」習慣,中午同學們都是一起去吃漢堡薯條,自己也就跟著去了。
姜先生夫婦來自蘇州,他們在美國一所醫學科研機構工作也已經超過10年。他們向記者表示,雖然至今仍然保留習慣做各種江浙點心和小吃,但很多已不是地道的蘇州菜味道了。「比如說原料,在美國我們就很難買到地道中國菜的原料,各種醬、料包、調味品也通通變了味道」。 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,姜先生一家也只好逐漸做些「中西結合」的飯菜,學醫出身的他告訴記者:實在是沒有辦法,自己做的很多食物已經「美式化」了。
與美國人一樣,華人更多地吃高熱量高糖分的食品,然而運動方面,華人卻比美國人少很多。崔澤輝來自北京,他去年從美國大學畢業後謀得一份建築事務所的工作。他告訴記者,上學的時候,他每周至少運動兩次,有時候更多。如今工作一年以來,「我總共去了健身房三四次,每次回去還腰酸背痛」。他說關鍵是工作以後壓力太大,時間緊迫,華人作為少數民族員工必須付出比當地人更多的努力,不知不覺就把運動的時間給壓縮沒了。
記者隨機採訪了幾位美國人,他們大多數人也認為華人不愛運動。在他們的印象里,中國留學生喜歡讀書,泡在實驗室做實驗,還有就是在家做菜。記者在採訪中發現,現在在美華人中,高血壓病、心臟病的患病率也很高,其中飲食中熱量和糖分多了,運動少了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。難怪很多華人說,改掉中式習慣,採用美式習慣,有時候真的是「害人不淺」。
阿波羅網責任編輯:柳亦安 來源:
本文网址:http://tw.aboluowang.com/life/2006/1015/17569.html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